你可能想要变得更幸福。每天早上醒来,脸上带着微笑,心存感恩,步履轻盈。那听起来很幸福。但是,获得幸福不是一个实际性的特征——它是一种日常实践,引导你去体验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积极感受。
什么是幸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通过积极心理学领域学者的工作,幸福这个话题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鉴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的不同, 有研究者将其分为享乐型幸福感(hedonia; Diener, 2000) 和实现型幸福感(eudaimonia; Ryff, 1989)两种取向。
享乐型幸福感
强调个体最大化的追求主观快乐和避免痛苦, 容易受现实情境的影响而波动, 也可称为波动的幸福感;
实现型幸福感
强调个人成长、人生意义等更深刻的内涵, 也包括社会性和道德的完善, 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也可称作持久的幸福感。
有研究者 (Dambrun & Ricard, 2011)提出了自私/无私幸福感模型。
该模型假设, 自私和无私是两种类型的心理功能, 二者构成一个单一连续体, 并在连续体上呈现动机、情绪和行为的不同特点。就幸福感而言, 自私与波动幸福感有关, 而无私与持久幸福感更为密切。
波动的幸福感是短暂的快乐,持久幸福感才是我们终生渴求的,它就像阶梯一样, 螺旋式上升, 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呈现出一种持久的充实、平和、宁静的状态。
幸福是需要努力的
最新数据表明,获得幸福并不是那么的容易。首先,幸福是一种情绪——像愤怒、恐惧和悲伤。这是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在你的经历中进进出出。换句话说,幸福不是一种描述你是谁的基本特征,而是一种特定时刻的状态。因此,期望一直感到幸福是不合理的!或者说幸福也是需要“努力”的。这里有一些技巧,你可以从今天开始练习。
心存感激
当你能看到你的现有生活中已经存在的美好事物时,你就更加会以积极的状态去面对生活和世界。去欣赏你的生活中已经拥有的你热爱的、美好的东西。心存感激,所遇皆温柔。
改变你的思维
我们会觉得不幸福或者不开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过于在意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总觉得人生定要十全十美,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于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上,忽视了可以令自己开心、幸福的事物。所以改变你的思维和态度,不要纠结于那些会令自己不顺心的或者是改变不了的事情上,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热爱的生活,以及你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地方上。
培养积极的关系
客体心理学认为,人活着的动力是寻找客体关系。积极的客体关系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愉悦。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来源有三种:家人、朋友以及重要他人,在所有年龄组中,只有感知到的来自朋友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从朋友那里获得足够社会支持的参与者表达了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我们都需要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会让我们感受到归属感和生活的意义。当我们与我们所喜欢的朋友交往越多时,我们的感觉就会更好。
找到你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而这就需要你去探索自己。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对你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价值观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与幸福感密切相关。你越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然后做出反映这些价值观的选择,你的生活就会越有满足感。
幸福究竟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幸福不是一种特性,它也是需要通过一些实践和技巧去获得的。要心存感激、专注于热爱的生活、培养积极的关系、寻找我们存在的意义。总之,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感觉越好时,我们就越有可能感受到幸福。
参考文献: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naked-truth/202107/happiness-requires-practice
Braj?a-?ganec, Andreja,Kaliterna Lipov?an, Ljiljana,Hanzec, Iva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the Lifespan[J]. Dru?tvena istra?ivanja : ?asopis za op?a dru?tvena pitanja,2018:
刘萍,张荣伟,李丹.自我超越价值观对持久幸福感的作用及机制.心理科学进展:1-10[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