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要面子的人是什么心理?

    情感心理 kklau1115 43次浏览

    有次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忍不住和我抱怨起来。她以前特别喜欢男朋友的性格,因为他为人热情,善解人意,对她的关爱也无可挑剔。不过现在发现他对其他朋友也是无微不至,有时还要死抗着去帮忙,偶尔也会嘟囔有点烦和累,不过拒绝的话总是说不出口。她最后气呼呼地来了一句,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死要面子活受罪”!

    听完了朋友的吐槽,我心里也有点惆怅,感觉“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戳到了我的痛处。不过我是另外一种“死要面子”而已:很难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好意。明明心里想着:太好了,来吧来吧;嘴上却说:谢谢,不要不要。总之第一反应就是先拒绝,就连朋友要搭把手把很沉的快递帮我送到楼下,我也是瞻前顾后地想很多,总是怕给别人添麻烦。有朋友说我太客气,总爱拒人千里之外。可我是真心渴求亲密关系的啊,这其中必然有个天大的误会。

    来者不拒与过于客气,显然都是一种防御。防御机制每个人都有,不过惯用的是哪种就因人而异了。防御机制的目标是缓解精神痛苦,也是处理心理冲突的手段。防御机制之于心理健康就好比皮肤在保护躯体一样,如果使用得当,会帮助我们搭建舒适的区域,有助于我们适应生活;但如果过分使用,则有可能妨碍人际交往,甚至破坏人际关系。

    在这里不展开防御机制的分类,而是想探讨一下到底是谁藏在我们的防御背后,搞得我和朋友的男朋友不但自己“活受罪”还连累家人跟着受罪。死要面子,归根到底还是个人耻感和自卑情结这两种心理冲突在作祟。

    个人耻感,也就是感到自己可耻,是一种痛苦的情感。耻感在幼儿期就会发展出来,甚至比违禁性罪感出现得还要早。耻感源于害怕被抛弃和被孤立,是社会性厌恶的内在化,是自己厌恶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耻感和自卑往往重叠在一起。避免耻感和自卑情结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争强好胜,爱面子。而坚持不求人,拒绝别人好意,这是等级羞耻感的一种表现。

    耻感和自卑情结的出现和维持固然和环境教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不是无法克服的。即便是到了成年期,我们仍旧可以从健康亲密的关系中获益,来弥补在成长过程中的缺憾。有了这些认知和觉察,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意观察那些内心强大,能够坦然接纳别人好意的人,学习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

    记得中午有次放学,我和大有和在校门口买了糖炒栗子,边走边吃,迎面遇见了宋老师。我刚打了招呼,宋老师就哈哈笑着说,“我去找塑封机了,打算给孩子们制作奖状”。我们请他吃炒栗子,没想到他说“腾不出手来拿”,我说“那给您放到外衣口袋里吧?”他就笑眯眯地站在那里,看大有和把几颗糖炒栗子放到口袋里,然后我们愉快地道别了。我对这件事情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从那一刻开始,我感到和宋老师的距离缩小了很多。我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宋老师看起来比较严肃,不苟言笑,但很招孩子们喜欢。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只有在人际互动作用过程当中才能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能够坦然地拒绝不合适的要求,也能够赤诚地接纳别人的善意,内心必然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懂得自尊自爱,又理解他人的感受,当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如何才能摒弃死要面子这一不良习惯呢?如果能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死不要脸当然是很好的了。不过,死要面子和死不要脸作为两个极端的状态,如果没有重大应急事件的发生,要行为实现从死要面子到死不要脸的转变恐怕很难。

    除了有点标题党的嫌疑,我在这里主要是想利用拆屋效应来说服自己(还有同病相怜的朋友),也就是说先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比如死不要脸,一般反应是很难做得到;那么我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比如觉察自己的耻感和自卑情结,勇敢接纳朋友们的善意,这样操作起来会不会容易一些呢?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 转载请注明死要面子的人是什么心理?
    喜欢 (0)
    皖ICP备2022016281号-13